【文化漫步】錢的六大別稱

【新唐人2010年11月23日訊】“錢”自誕生以來,就成為人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。有人以為“錢”這個字眼過於粗俗、生硬、刺耳,便琢磨出很多委婉含蓄的名字來稱呼它;有人則與它稱兄道弟。於是,“錢”逐漸擁有了很多有趣的別名。

鄧通

鄧通是人名。據《史記.佞幸列傳》記載,鄧通沒什麼本事,因善划船,當了個掌管船舶行駛的小吏,時稱“黃頭郎”。有一天,漢文帝做了個怪夢,夢見自己要上天,使盡力氣也上不去,有個黃頭郎推他上了天。醒來後,漢文帝暗暗尋訪,恰好見到鄧通,認為他就是夢中人,歡喜非常。漢文帝賜他億萬財產,封他為上大夫。一次,漢文帝派人給他相面。相面者說鄧通“當貧餓死”,文帝當即把四川嚴道銅山賜給鄧通,允許他自行開礦鑄錢,自此“鄧氏錢”流行天下。而“鄧通”也成了錢的別稱。

阿堵物

南朝宋劉義慶《世說新語.規篇》記載了這樣一則故事:西晉時,有個大臣叫王衍,崇尚玄學,自命清高,嫌他妻子貪財,始終不願意說出“錢”字。但妻子偏要想辦法逼著他說。一天晚上,王衍上床休息後,妻子命令脾女在床周圍鋪滿錢幣,使他無法下床行走。王衍早晨醒來,看見滿地的錢幣擋住去路,就叫來脾女,命令說:“舉卻阿堵物!”絕口不提“錢”字。 “阿堵物”意為“這個阻擋的東西”。後來,“阿堵物”便成了錢的別名。

孔方兄

“孔方兄”始見於西晉魯褒《錢神論》:“親之如兄,字曰‘孔方’,失之則貧弱,得之則富昌。無翼而飛,無足而走。”把錢稱為“孔方兄”,看作親哥哥,此種人自然是重利輕義。南北朝時,知識分子自標風雅,認為直稱“錢”俗氣,便依據銅錢外形(多為外圓內方),以及“錢(錢)”的字形(右邊為兩個“戈”,“戈”諧音“哥”),稱之為“孔方兄”。此後,文人墨客紛紛沿用此稱呼。北宋黃庭堅《戲呈孔毅父》詩曰:“管城子(毛筆)無食肉相,孔方兄有絕交書。”說明不能吃肉,是因為孔方兄與其絕交,無錢能買,戲謔中頗有情趣。

青蚨

“青蚨”是南方一種昆蟲,形狀如蟬。據東晉干寶《搜神記》卷十三載:“南方有蟲……名青蚨,形似蟬而稍大。味辛美,可食。生子必依草葉,大如蠶子。取其子,母即飛來,不以遠近。雖潛取其子,母必知其處。以母血塗錢八十一文,以子血塗錢八十一文,每市物,或先用母錢,或先用子錢,皆復飛歸,輪轉無已。”當然,這是傳說。後世商人以“青蚨”代稱“錢”,取其“循環往復”、“用之不竭”、“財運亨通”之意。清光緒十九年(1893),山東商人孟洛川在北京大柵欄開辦綢布店,據“青蚨”傳說,取店名為“瑞蚨祥”。一些老銀號和商家,春節貼對聯,常用“青蚨飛入”字樣,祝愿來年“財源廣進”。晚清洛陽刺繡圍腰荷包上,刺有“青蚨飛來”字樣,亦取意於此。

上清童子

唐鄭還古《博異志.岑文本》中記載了一件奇事:唐貞觀年間,中書舍人岑文本,常到山中避暑。一天,有個自稱“上清童子元寶”的人求見,兩人談得甚為投機。童子走時,岑文本起身相送。不料,剛走出山亭,童子忽然不見了。第二日,童子再次來訪,岑文本派人暗中跟踪,童子在墻角處消失。岑文本十分詫異,當即命人掘地三尺,發現有一古墓,墓中了無餘物,只有銅錢一枚。岑文本這才醒悟,原來“上清童子”是銅錢名,“元寶”乃錢文。後世據此稱“錢”為“上清童子”。李時珍《本草綱目.金石一》亦載:“昔有錢精,自稱上清童子。”

沒奈何

錢最奇怪的別名便是“沒奈何”,顧名思義,其義為“無可奈何”、“沒有辦法”。此名來源於南宋張俊。張俊與岳飛等人屢立戰功,後來他為保全富貴,投靠秦檜,還多方聚斂錢財。他擔心家中招賊,將每一千兩白銀熔成一個大球,稱之為“沒奈何”,意思是誰也奈何它不得,連竊賊都沒法偷竊。(南宋洪邁《夷堅支志戊.張拱之銀》)無怪乎有個演員譏笑他:“只有張郡王在錢眼內坐耳。”(見南宋羅點《聞見錄》)於是,“沒奈何”也一度成為錢的別名。

“錢”除了上述幾個別名外,還有“盤纏”、“不動尊”等其他別名。民國初年,因發行的銀幣上有袁世凱像,錢被稱為“袁大頭”;新中國成立後,10元面額人民幣面上印有“全國人民大團結”的圖案,“錢”被稱為“大團結”。如今,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,“錢”的別名仍在不斷演變,例如陝西人將面值100元的鈔票詼諧地稱為“麼洞洞”。

相關文章
評論
新版即將上線。評論功能暫時關閉。請見諒!